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谜语 成语谜语

壬辰变法_壬辰变法是什么意思

ysladmin 2024-06-02 人已围观

简介壬辰变法_壬辰变法是什么意思       随着科技的发展,壬辰变法的今日更新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它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了解它的最新技术。1.公元记年法的起源是什么?2.明史:为啥说朱元璋登基后,背

壬辰变法_壬辰变法是什么意思

       随着科技的发展,壬辰变法的今日更新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它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了解它的最新技术。

1.公元记年法的起源是什么?

2.明史:为啥说朱元璋登基后,背叛了农民阶级?

3.王安石的诗,王安石的这20首诗词你都知道几首呢

4.《壬辰寒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求。。

5.壬辰寒食原文_翻译及赏析

6.一个甲子多少年

壬辰变法_壬辰变法是什么意思

公元记年法的起源是什么?

       公元”产生于基督教盛行的六世纪,当时,为了扩大教会的统治势力,僧侣们把任何事情都附会在基督教上。公元525年,一个名叫狄奥尼西的僧侣,为了预先推算七年后(即公元532年)“复活节”的日期,提出了所谓耶稣诞生在狄奥克列颠纪元之前284年的说法,并主张以耶稣诞生作为纪元。这个主张得到教会的大力支持。公元532年,把狄奥克列颠纪元之前的284年作为公元元年,并将此纪年法在教会中使用。到1582年罗马教皇制定格里高利历时,继续采用了这种纪年法。由于格里高利历的精确度很高,而为国际通用,故称公历。由此,教士所臆造的耶稣诞生的年份,便被称为公元元年。所谓公元,就是公历纪元。

       公元元年相当于我国西汉末朝平帝的元始元年,我国采用公历是在辛亥革命以后的1912年,但与当时中华民国纪元的纪年法并行。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完全采用公历纪元。

       注:狄奥克列颠纪元法是古罗马用罗马统治者狄奥克列颠称帝时作为纪年开始的一种纪年法。(狄奥克列颠元年合为公元238年。)

明史:为啥说朱元璋登基后,背叛了农民阶级?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淳熙十六年(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

       春,正月,癸巳,金主殂于福安殿,年六十七。

       金主在位二十八载,南北讲好,与民休息,躬节俭,崇孝弟,信赏罚,重农桑,群臣奉职,上下相守,家给人足,仓廪有馀,刑部断罪,多不逾二十人,国中号称“小尧舜”。

       皇太孙璟,承遗诏即皇帝位。

       丙申,知枢密院事黄洽罢,知隆兴府。

       己亥,以周必大、留正为左、右丞相,王蔺参知政事,葛邲同知枢密院,参知政事萧燧兼权知枢密院。未几,燧奉祠。

       先是命广西经略应孟明等究实盐法利害,至是孟明奏盐钞抑勒民户,流毒一方,欲得复旧以解愁怨。帝曰:“初议行此事,先差胡廷直去,商度非不详密,只是符同詹仪之之说。今为所误,盐法可依旧。”运判朱曦颜奏:“广西盐名曰‘客钞’,元无客也。自乾道间变法,富商失业,无复客商矣。今钞以客为名,乃强税户之家,使之承认,至于破家而止。”壬寅,诏:“詹仪之罔上害民,责授安远军节度行军司马,袁州安置。”

       丙午,皇太后迁慈福宫。春坊姜特立见周必大,问曰:“宫中人人知上元后举行典礼,今悄然,何也?”必大谢曰:“此非外廷所敢与闻。”特立不悦而退。

       辛亥,帝谕周必大等曰:“朕年来稍觉倦勤,欲旬日间禅位于皇太子,退就休养,以毕高宗三年之制。有合施行事,卿等可理会进呈。”因令必大、留正进呈诏草。

       丁巳,金参知政事崇浩罢。

       戊午,金名皇太后宫曰仁寿,寻改隆兴。

       蠲绍兴府和买绢四万匹之半。

       己未,更德寿宫为重华宫。

       二月,辛酉朔,日有食之。

       蔡戢除尚书左司员外郎。帝勤庶政,逊位前一日,犹自除吏也。

       壬戌,帝吉服,御紫宸殿,宣诏曰:“爰自宅忧以来,勉亲听断,不得日奉先帝之几筵,躬行圣母之定省。皇太子仁孝聪哲,久司匕鬯,军国之务,历试参决,宜付大宝,抚绥万邦,俾予一人获遂事亲之心,永膺天下之养。皇太子可即皇帝位,朕称太上皇,移居重华宫。”宣诏讫,百官赴殿庭立班,皇太子即皇帝位,侧立不坐,如绍兴三十二年之礼,百官称贺毕,三省、枢密院奏事,退,放仗。

       帝反丧服,御后殿,新皇帝侍立,寻登辇,同诣重华宫。新皇帝还内,上尊号曰至尊寿皇圣帝,皇后曰寿成皇后。

       癸亥,金主始听政,追尊其考宣孝太子为皇帝,庙号显宗,尊母妃图克坦氏为皇太后。

       甲子,帝朝重华宫,大赦。

       乙丑,金敕:“登闻鼓院,所以达冤枉,旧尝锁户,其令开之。”

       丙寅,以合门舍人谯熙载、姜特立并知合门事,帝东宫旧臣也。

       辛未,尊皇太后曰寿圣皇太后。

       壬申,诏内外臣僚陈时政阙失,四方献歌颂者勿受。

       遣罗点等使金告即位。

       乙亥,遣诸葛瑞等使金吊祭。

       乙卯,诏:“官吏赃罪显着者,重罚无贷。”

       辛巳,以生日为重明节。

       乙酉,金诏:“有司稽考典故,许引用宋事。”

       己丑,诏编《寿皇圣政》。

       庚寅,诏中书舍人罗点具可为台谏者,点以叶适、吴鉴、孙逢吉、张体仁、冯震武、郑湜、刘崇之、沈清臣八人上之。时帝意欲罢周必大,而点所荐,皆意向与必大类者,由是不果用。

       诏职事官日轮对。秘书郎兼权吏部郎官郑湜首言:“三代以还,本朝家法最正,一曰事亲,二曰齐家,三曰教子,此家法之大经也。自昔帝王,虽有天下之富,而不及以天下养其亲。惟高宗享天下之养,寿皇躬天子之孝,二十有七年,人无间言。陛下率而行之,当如寿皇,然后无愧也。本朝历世以来,未尝有不贤之后,盖祖宗家法最严,子孙持守最谨。后家待遇有节,故无恩宠盈溢之过;妃嫔进御有序,故无忌嫉专恣之行;宫禁不与外事,故无斜封请谒之私。此三者,汉、唐所不及也。皇子岐嶷之性,过人远甚。然讲读之官,进见有时,志意不通,休沐之日,或至多于讲读,曾不若左右前后之人与王亲狎,朝夕无间,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之物也。愿陛下尽事亲之道以全帝王之大孝,严家法之义以正内治之纪纲,明教子之方以寿万世之基本。”又曰:“窃闻道路之言,颇谓宫中燕饮频仍,费用倍加,便嬖使令,往往亲昵,中外章奏,付出稽缓。愿陛下奋发乾刚,一洗旧习,省燕饮,节用度,亲正人,勤省览。”

       是月,寿皇诏立帝元妃李氏为皇后。

       后性妒悍,寿皇屡训敕,令以皇太后为法。不然,行当废汝。后疑其说出于太后,憾之。

       三月,丙申,遣沈揆等使金贺即位。

       己亥,进封平阳郡王扩为嘉王,李后所生也。

       己酉,金以生日为天寿节。

       甲寅,以史浩为太师。

       戊子,金遣张万公等来致遗留物。

       己未,废拾遗、补阙官,改薛叔似为将作监,许及之为军器监。御史中丞谢谔论其不可废,不听。自是近臣罕进言者。

       夏,四月,丙寅,有事于太庙。

       癸酉,改封皇侄嘉国公抦为许国公。

       乙酉,金葬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于兴陵,庙号世宗。

       戊寅,以兵部侍郎何澹为右谏议大夫。

       丙戌,有事于景灵宫。

       五月,甲午,以王蔺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

       丙申,左丞相周必大罢。

       初,何澹与必大厚,为司业,久不迁,留正奏迁为祭酒,澹由是憾必大而德正,及为谏议大夫,首上疏攻之。必大再疏求去,以观文殿大学士判潭州,寻以旧官为醴泉观使。

       常德府、辰、沅、靖州大水,入其郛。

       初开讲筵,侍讲尤袤言天下万事失于初,则后不可救,《书》曰:“慎厥终,惟其始”,又举唐太宗不私秦府旧人为戒。知合门事姜特立,疑其为己而发,使言者目为周必大之党,逐之。

       丙午,金以祔庙礼成,大赦。

       戊申,以和议郡夫人黄氏为贵妃。

       知合门事姜特立罢。

       特立与谯熙载并用事,恃恩无所忌惮,时谓曾、龙再出。留正列其招权预政之罪,请斥逐之,帝意未决。会参知政事阙,特立谒正曰:“上以丞相在位久,欲迁左揆;叶、张二尚书,当择一人执政,未知孰先?”正奏之,帝大怒,遂夺职,与外祠。寿皇闻之曰:“留正真宰相也!”帝念特立,复除浙东马步军副总管,赐钱二千缗为行装。

       戊午,金河决曹州。

       闰月,庚申朔,诏内侍陈源许任便居住。

       金主封兄珣为丰王,琮为郓王,环为瀛王。从彝为沂王,弟从宪为寿王,玠为温王。

       壬戌,以赵雄判江陵府,封卫国公。雄疾甚,旋改判资州。

       癸酉,诏:“季秋有事于明堂,以高宗配。”

       丙子,金进封赵王永中为汉王,曹王永功为翼王,豳王永成为吴王,虞王永升为随王,徐王永蹈为卫王,腾王永济为潞王,薛王永德为沈王。

       己卯,阶州大水,入其郛。

       壬午,大理寺奏狱空。

       六月,己丑朔,金有司言:“律科举人止知读律,不知教化之源;必使通知《论语》、《孟子》,涵养气度。请遇府会试,委经义试官出题别试,与本科通定去留。”从之。

       庚寅,镇江大水,入其郛。

       辛卯,金修起居注完颜乌珠、知登闻检院孙铎,上书谏围猎,金主纳其言。

       金拾遗马升上《俭德箴》。

       乙未,金初置提刑司,分按九路,并兼劝农采访事,屯田、镇防诸军皆属焉。

       秋,七月,辛卯,金减民地税十之一,河东、南、北路十之二,下田十之三。

       丁卯,金以太尉尚书令东平郡王图克坦克宁为太傅、金源郡王。金主旋谕尚书省曰:“太傅年高,每趋朝而又入省,恐不易。自今旬休外,四日一居休,庶得调摄,常事它相理问,惟大事白之可也。”

       庚辰,诏恤刑。

       辛巳,金诏京府、节镇、防御州设学养士。

       八月,壬辰,金左司谏郭安民上疏论三事,曰崇节俭,去嗜欲,广学问。

       甲午,升恭州为重庆府。

       丙申,减两浙月桩等钱岁二十五万五千缗。

       丁酉,金主如大房山;戊戌,谒诸陵;己亥,还都。

       观文殿大学士王淮卒。淮居台谏,论劾皆当;为相,能尽心事上,惟以唐仲友故,擢陈贾为御史,郑丙为吏部尚书,协力攻朱熹,启后来伪学之禁,大丧生平。

       甲辰,金参知政事刘玮,出知济南府。

       九月,癸亥,减绍兴和买绢岁额四万七千馀匹。

       乙丑,戒执政、侍从、台谏,毋移书荐举、请托。

       丁卯,金禁强族大姓不得与所属官吏交往。

       丙子,金主猎于近郊。戊寅,监察御史焦旭劾太傅克宁、右丞相襄不应请车驾田猎。金主曰:“此小事,不须治之。”

       乙酉,金主如大房山;冬,十月,丁亥朔,谒诸陵;己丑,还都。

       辛卯,金主谓宰臣曰:“翰林阙人。”平章政事张汝霖曰:“凤翔治中郝俣可也。”汝霖谏田猎,金主曰:“如卿能每事如此,朕复何忧!然时异世殊,得中为当。”

       丙申,金主冬猎;癸丑,还都。

       甲寅,大阅。

       十一月,庚午,诏改明年为绍熙元年。

       乙亥,金命参知政事伊喇履提控刊修《辽史》。

       诏:“陈源毋得辄入国门。”

       丁丑,减江、浙月桩钱额十六万千馀缗。

       金御史台言:“故事,台官不得与人相见,盖为亲王、宰执、形势之家,恐有私徇;然无以访知民间利病,官吏善恶。”诏:“自今许与四品以下官相见,三品以上如故。”

       辛巳,金诏有司:“今后诸处或有饥馑,令总管、节度使及提刑司先行赈贷,然后言上。”

       改朱熹知漳州。

       熹至部,奏陈属县无名之赋七百万,减经总制钱四百万。又以俗未知礼,采古丧葬嫁娶之仪,揭以示之,命父老解说,以教其子弟。

       漳俗崇信释氏,男女聚僧舍为传经会,女不嫁者为庵以居,熹悉禁之。

       十二月,特诏知隆兴府黄洽言事。

       洽奏用人之道,屡乞归田,寻命提举洞霄宫。方未得请也,人劝之治第,洽曰:“吾书生,蒙拔擢至此,未有以报国,而先营私乎!使吾一旦罪去,犹有先人敝庐可庇风雨,夫复何忧!”

       戊戌,金赈宁化、保德、岚州饥。

       壬子,金主谕台臣曰:“提刑司所举劾多小过,行则失大体,不行则恐有所沮。其以此意谕之。”

王安石的诗,王安石的这20首诗词你都知道几首呢

       过去一个时期里评论“农民起义”历史论著里,经常用的一个概念就是“背叛”。一个社会下层人士,想通过造反谋求生路,半路被官府招安,于是,历史学家往往称这位造反领袖成了“叛徒”,他“背叛”了农民起义;如果他造反成功了,从社会下层、或竟从社会最底层的游民一跃而成为帝王,如果按照上述的批判招安的逻辑,这应该是革命到底了吧?不,这也不被历史学家们称许。把这些小人物最终登上皇帝的宝座说成是他们窃取了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最终“背叛”了农民起义。例如,吴晗在评价从游民登上皇位的朱元璋时就是力主此说的(见《朱元璋传》),许多明史研究者赞成和支持吴晗的意见,只是他们的论据与描述朱元璋的“背叛”的过程与时间与吴晗略有差异。吴氏还提出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发表的讨伐张士诚的檄文和宣谕徐州吏民的公告是他从革命的农民“转变”为地主阶级领袖的重要标志。他说:

       

        这两篇文告公开、正式宣告了朱元璋对弥勒教、对红军的斥责、背叛,否认了

       自己和全军过去对弥勒教的信奉,脱去宗教迷信的外衣,进一步宣称进军的任务是

       为了伐罪救民,是为了使民庶各安于田里,使百姓永保乡里,公开地取消了阶级斗

       争的内容,公开地声明他对于农民起义的背叛,明确维护旧的封建地主阶级秩序,

       保证给官僚、地主、庶民以和平安定的生活,这是朱元璋一生中划时代的转变,从

       农民起义的领袖转变为地主阶级的领袖。

        (《朱元璋传·第三章·取东吴》)

       

       这是一段在今天看来很怪的论调。为什么不信奉弥勒教(按照现今的时髦说法是“邪教”),“脱去宗教迷信的外衣”,宣称“伐罪救民”、让人们“各安于田里,使百姓永保乡里”就是“取消了阶级斗争”,就是背叛农民起义?难道“农民起义”的目的就是永无休止地“阶级斗争”下去?难道弥勒教就是代表农民利益的意识形态?难道弥勒教是救世福音、能够给农民带来现世的幸福?难道农民不向往和平安定的太平生活?这些本于常情、人人皆知的平实道理,而在那“阶级斗争”就是目的、斗争就是一切的畸形的年代里,一切都被扭曲了,不只挑动今人斗,而且强迫古人也要斗,谁想过一天安定生活,谁就是追求活命,同情老百姓这种追求的的意见就是“活命哲学”,力图使社会安定下来的人们就是“叛徒”!理论违背常情至此,这真是古今中外不多见的。此时只有装出极“左”的凶恶面孔,展示自己的“锯齿獠牙”才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这是多么可悲!走笔至此,我对吴晗先生的同情远大于对他的责备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显然有迎和时风的意思(当然,即使如此,作者也没有逃脱了被迫害而死的结局)。

       吴晗先生这种观点在历史界有广泛的影响。直到1980年所发表的《论朱元璋的蜕变》(作者陈梧桐,见《明清人物论集》),还把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攻占太平后“揭榜禁剽掠。有卒违令,斩以徇,军中肃然”(《明史·太祖本纪第一》)的严肃军纪的行为视为“保护地主生命财产”,从而“受到地主富豪的欢迎”。自然这也是“背叛”论的根据之一。至于朱元璋在北伐时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当然这更是“突出蒙汉的种族、文化差异以掩盖民族压迫的阶级压迫实质”,“彻底阉割反元的阶级斗争内容”(所引皆见《论朱元璋的蜕变》)。这些意见实际上是很难接受一般的常情常理检验,例如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从来都不是某一个社会集团得益,而是当时社会中绝大多数愿意过正常生活的人们都得益,怎么就只受“地主富豪的欢迎”呢?难道两手空空的人们就希望兵来之后乱杀乱枪乱烧吗?至于两手空空的人们怎么生存那是需要其它政策解决的问题,例如无主土地谁种则收入归谁所有等。至于对“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口号的批判更是荒唐,朱元璋要向谁夺权?不是“地主富豪”,他们手中也没有什么权。那些汉人和南人中的“地主富豪”也受着蒙古人和色目人的压迫。朱元璋要从蒙古统治者的手中夺权,自然要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口号。

       近几十年来,一些学者运用所谓的“阶级分析”法和“农民的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说来评论和解读历史,上述这些论点都带着时代的烙印。作者今日也未必仍持此观点,然而,在这里再次提出这些问题,意在对流行了几十年的关于“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基本观点做些讨论还是不无意义的。

       过去为史学界所认定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之中是有大量游民参与的,许多为论者所称道的“农民领袖”就是游民。我们不同意那些流行的意见,就在于这些论者把所谓的“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理想化了。他们无限夸大“农民战争”的意义,把这些往往是为了求生存、向往“变泰发迹”的、带有很大盲目色彩、从而大多成了改朝换代工具武装暴动与近代有着明确理想目标的政治解放运动和社会解放运动等同起来,赋予了这些战争并不具备的功能。

        第一,封建社会之中以游民为中坚的农民造反运动是缺少理性自觉的,更没有先进意识形态的支持。最初的造反者们(除了极个别的“不逞之徒”外,如世袭的职业秘密传教者)大多是以求生图存为目的的,他们的活动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大多数连是否推翻现存朝代这一大目标都不甚明确。他们实行政策、策略也因时、因人、因地而异,往往是翻云覆雨,如明末的张献忠在“降”与“反”之间变来变去。他们的变化反映了在求生存过程中的种种努力。因为所谓“农民起义”不是什么具有理性目标的运动,所以谈不到什么“背叛”“不背叛”。因为人们不可能背叛本来不存在的目标。

        第二,当造反队伍的力量日益壮大,能够吸引游民知识分子(有的以游民为中坚的造反活动,一开始就有游民知识分子参加或策划),甚至有了主流社会的士大夫加盟入伙,他们成为造反军的“谋主”。这时造反者便逐渐向夺取最高政治权力目标努力,在这些“谋主”的指导下必然会产生一系列反映大多数人愿望的政策,以迎和大多数人需要,这是他们取得胜利的基础。

        第三,无论是盲目的第一阶段,还是有了政治目标第二阶段,造反运动的领导者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造反领导集团和全体造反活动参加者的利益。这些利益有时与某些阶层或群体利益吻合,那是社会运动的结果,并非是造反者特别要作这些阶层或群体的代表。当阶级意识没有进化到自觉阶段时,不存在谁有意识地代表哪个群体利益的问题。在纷纭复杂的斗争中,造反者不断地变换口号和主张,但这些变化都是围绕着他们的生存和利益的,不用说游民非常短视,特别重视眼前利益(为了生存,他们不可能考虑更远的东西,所谓“我躬不阅,遑恤我后”),就是为史家们热衷表彰的农民也不会远离个人利益这个主题。这些我们将在以后还会加以说明。至于农民起义、农民战争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需要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一般说来,农民战争人为地中断了经济发展,持久的战争消灭了大量的人口,严重破坏了经济中心的——大中城市,几百年的经济积累、文化积累毁于一旦,新的朝代开始后又得从头开始,重建小农、重建宗法,经过几十年、甚至百余年的发展与积累,逐渐与前朝差不多了,这时前朝所有的问题又发生了,社会腐败、政治黑暗,贪官污吏横行于世。宗法解体,大量游民出现,有更多少地的、贫困的农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先是改革,摆不平利益,不行;再搞变法,统治者认为让步太大,还是不行,于是,社会骚动,镇压,再镇压,终于有一天镇压不下去,出现了谁也不愿意看到天下大乱。又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杀来杀去,杀到人人疲倦,出现一个能够统治天下的社会集团时,又开始了一个朝代。“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统治者都是新人了,但制度都是旧的(有的可能有了新名称,我们从来不吝惜在名字上改革的),农民战争促使了新人上台,但在封建制度的传承中起了修复作用。你说:它在历史上起的是什么作用呢?

       封建时代的上上下下把新的朝代的出现和新主登基,解释作“奉天承运”“天命神受”。统治者坦坦然然地接受这些“顺乎天应乎人”的,“革命”的原始意义也就在此。这是流行了几千年的传统解释,它通俗易懂,易于为当时的大多数人所接受。不仅接受而且十分羡慕,并把这些编成故事、并在民间广泛流传,听众从他人的“发迹变泰”中获得一点精神上愉悦,在社会动乱中,“洪武爷”马上会成为效法对象,在改朝换代中起到推动作用。直到清末民初仍然如此。连阿Q也在幻想着为朱洪武裔孙崇祯帝穿着“白盔白甲”的革命党们还要拉着阿Q一起去“他妈妈的反”呢!两千年的老旧中国一直在“帝贼”交换中蹒跚而行。

       3,淮右布衣

        古代是很重视门阀的,直到近百年来仍然如此,四十年代末期北京著名“沈崇案”若不是是出自福建名门、是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桢的裔孙女,哪会引起那样广泛的各界的愤怒,连许多上层人士也捐了进来。1957年毛主席嘱咐北京不要把梁思成划为右派,后来就此事又问过北京领导,回答说,没划。毛主席满意地说:“这就对了,梁任公的后代嘛!”这些都是门第或明或暗地在起作用,也许当事人没有很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

       据说朱元璋做了皇帝也为自己的出身发愁,有的文人暗示朱元璋应该与朱夫子接上关系。一次他接见一位朱姓县教谕,问他是否是朱熹的后代,教谕回答说自己虽然仰慕朱子,但他不是自己的祖上,不能乱认。这对朱元璋刺激很大,心想连个小小的教谕都不肯乱认祖先,何况天子,于是打消以前的想法,坦然承认自己出身是“淮右小民”,更爱称“淮右布衣”。“布衣”这个词虽然是平民百姓的代名词,但是这个词涂有平民百姓的一种骄傲感。然而布衣原始意义是指没有官职的士人。《晋书·诸葛长民传》自称愿为“丹徒布衣”。唐代是士人极活跃的时期,许多士人以布衣自负,最典型的就是李白(林庚先生五十年代用“布衣感”分析唐代士人积极进取精神,受到批判),徐夤的“布衣空手取中原”,戴叔伦的“万里江南一布衣”都给人展示了“布衣”不平凡的一面。所以朱元璋称自己是“淮右布衣”不能说错,但至少模糊了他这个根本没有多少传统文化教养的游民与以担荷传统文化自命士人的界限。

       朱元璋诞生的时候其父是位十分贫困的农民,老父连个象样的名字也没有,叫朱五四。朱五四一生从盱眙到濠州,迁徙四次,他的上代就脱离了宗族所在句容(今属江苏)朱家巷。可见朱元璋的父祖辈就已经脱离了当时的主流社会、即宗法网络了,然而尚未成为游荡于城乡之间的游民(这种游民才有更丰富的阅历),因为他们只是在农村之间辗转,租种土地,以农为生,没有流入城市。至正四年(1344),天灾流行,淮河流域一带也遭到旱灾、蝗灾和瘟疫的祸害。朱元璋的父母和长兄皆病饿而死,一家陷入了没吃没喝、没有钱埋葬逝去亲人的困境。他亲自撰写(最初命文臣危素撰写,危素的文章,词藻有余,情感不足,于是朱元璋写下这段血泪淋漓的文字)的《皇陵碑》痛陈这段苦难的经历:

       

        俄而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于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

       ,合家守丧。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忽伊兄之慷慨,惠此

       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

       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予亦何

       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此去,各度凶荒。兄为我哭,为我兄伤。皇

       天白日,泣断兄肠。兄弟异路,哀动遥苍。

        (《全明文》卷12)

       

       父母、兄长死了,没有棺椁,没有葬地,嫂子携侄而去,旱灾、蝗灾联翩而至,兄弟之间,水也帮不了谁,只能各自逃生。从这段自述中可见他们生活在自己的宗族之外,遇到困难,很少有人伸出援助之手,从而养成了他们习惯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求生存和求发展。朱元璋自就小为地主放牛,受过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勇于任事,敢作敢当。另外,他的外祖父陈公也是个有过游民经历的人,南宋末年当过南宋爱国将领张世杰的亲兵,宋灭亡后,以作巫师、画符念咒、看风水、合年庚八字为生。这种独特经历和思想意识直接或间接也会对朱元璋产生影响。因此,当生活把朱元璋推上游民(当游方和尚)生活路途时,他除了感到凄凉悲哀外,没有表现出特别慌遽。这显然是与他的个人经历与家庭影响密切相关的。

        

        居未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扬。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

       ,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穹崖崔嵬

       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泱佯。西风鹤唳,俄

       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一浮云乎三载,年方二十而强。

        (同上)

       

       在大灾之年,都是先顾自己,寺庙也不能依照佛法的规定,为游方和尚提供食宿了,而且采取的是“封仓”办法,十分绝情。作为“百无所长”的朱元璋,此时除了参加游民组织,依靠组织谋生、似乎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了。吴晗先生也如此估计,说他在三年的流浪生活中,“接受了新的宗教,新的思想,新的政治教育,加入了秘密组织”(《朱元璋传·游方僧》)。当然这里“新的思想”“新的政治教育”云云,都是新名词。他接受除了弥勒教教义外,无非是受到一些游民观念熏陶,例如组织起来要保守机密、弟兄之间平等,要轻财重义等等。但更重要的吴晗没有说,也就是朱元璋养成了游民性格。也许他不懂得这一点,游民性格对于造反者的重要。宗法农民是眼界狭小的,他们看到如过去北方农民所说的“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其视野不出本乡本土。而朱元璋在这三年的游荡中走遍淮西的通都大邑,积累闯荡江湖的经验。我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中讲过江湖游民生活的空间(还有个文人士大夫的江湖,但这与朱元璋无关),它是个冷冰冰的社会存在,它没有宗法社会中那些温情,这里是体力、智力、武力竞争之所在。因此在江湖上,他锻炼了体力,开发了智力,逐渐磨去了宗法人的温情,增添的是江湖人的冷酷。三载云游归来、朱元璋已经是有经验的江湖人了,他不再是逆来顺受的、老实巴交的宗法农民了,他内心潜伏着一种主动进击精神,只要有适合的契机,就可能冲破一切束缚,向猛虎下山一样咆哮起来。在民怨沸腾和造反运动此起彼伏的淮河两岸,朱元璋决不会自甘寂寞的。当然,决定公开自己的身份、大胆地迈出这关键一步的也还需要勇气和决断。

       把想法变成现实还有两条导火线,一是汤和劝他入伙来信被人发觉,而且要去揭发,“旁有觉者,将欲声扬”;另一条是他出家所居住的皇觉寺被元兵烧毁,没法再住下去了,成为一个没有收入、又没有住所的游民。可见逼他走上造反道路的只是实实在在的求生欲望,并非是对前途发展的幻想才鼓励他去冒险。古代社会,游民和辗转于天灾人祸中的贫困农民是缺少文化的,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有理性的自觉。为了实现某种理念或某种社会理想、不顾身家性命、投入造反的行列是很难令人想象的。

        中国人有可能为了宗教信仰而拿起武器,但宗教信仰首先是诉诸于感情的,特别鼓动造反的秘密宗教,是缺少理性的内容的。中国人是个注重实利的民族,造反者的中坚人物往往是游民,在我们这个重视实际利益、忽视信仰的民族里,游民则更是看重短浅的眼前实利。他们与老实巴交、没有见过世面的农民在宗教信仰问题上容易上当受骗还不一样(历来参加秘密宗教造反的大多数是农民)他们在重大的选择面前会反复掂量的。朱元璋有《纪梦》一文,其中写到至正壬辰(1352)民间武装力量攻陷了濠州,经常四处掳掠,荡尽民财;元统治者派兵镇压,他们声言攻城,但逡巡不进,以杀良民冒功。此时汤和已经来信,到底入濠州、保持现状、还是远走高飞?但他向神乞求指示时,只默祷了后两项。要是同意他远走高飞,则所掷之筊出现两阳。如果神支持他保持现状则出现一阴一阳。可是出现的却是双阴,他心想这是神指示我进濠州参加叛乱,但还是不想走这条道,无奈屡掷屡阴。最后他横下一条心祷念说:“果倡义而后昌乎?神不误我,肯复以筊阴之!”一掷果然双阴。当然这是他做了皇帝以后回忆自己参加义军的过程时不免要突出自己不想参加叛乱活动的一面,最后当了义军是奉天承运。

        

        朕遭时丧乱,初起乡土,本图自全。及渡江以来,观群雄所为,徒为生民之患

       ,而张士诚、陈友亮尤为巨蠹。士诚恃富,友亮恃强,朕独无所恃。惟不嗜杀人,

       布信义,行节俭,与卿等同心共济。

        (《明史·太祖本纪第三》)

       

       可见那些把朱元璋的投入反元斗争说成是因为信仰弥勒教(实际上,他即使参加了弥勒教也是利用弥勒教),并进一步把这种本来不存在的信仰说成是朱元璋从事反元斗争的思想基础,这只是一厢情愿之词。

《壬辰寒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求。。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短小精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被名列为“唐宋八大家”。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了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

《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千古名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创作背景: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王安石是宰相中的读书人,到晚年,他的绝句尤好。曾有人言,唐代以后无诗,此论太极端了点。王安石晚年的绝句有不少是直追唐人的,在议论入诗上,他的议论与描叙结合得很紧,而且议论不浅白直切,而是含蕴有味。

        《叠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千古名句: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创作背景: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题乌江亭》诗,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秋,王安石舒州通判任满赴京途经乌江亭所在地和州(今安徽和县),针对杜牧的议论,写了这首《乌江亭》。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千古名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创作背景: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王安石第一次任江宁知府,写有不少咏史吊古之作,这首词可能作于当时。

        还有一种说法是,此词大约作于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出知江宁府的时候,时间在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之后。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千古名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创作背景:古时习俗,元旦用桃木写神茶、郁垒二神名,悬挂门旁,以为能压邪。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铺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千古名句: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创作背景:天圣三年(1025年),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震动乡里。明道二年(1033年),与方仲永同龄的王安石跟随父亲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遇见了方仲永。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但他有些失望,因为“神童作家”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聪明。康定元年(1040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此时方仲永已做回了农民。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伤仲永》一文。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千古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创作背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创作背景:宋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同乎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由於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千古名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创作背景:王安石变法的新主张被推翻,两次辞相两次再任,放弃了改革。这首诗是王安石罢相之后退居钟山后所作。“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态度。

        《商鞅》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千古名句: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春夜》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千古名句: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创作背景:诗人所描写的皇宫春晓的迷人景色,和杜甫“九重春色醉仙桃”,贾至“禁城春色晓苍苍”,岑参“莺啭皇州春色阑”的用意是一样的,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大好的景色象征大好的形势。如果没有“月傍九霄多”,就不会有“花影上栏干”,由此可见,王安石是参透了杜甫《春宿左省》后才动笔的。

        所以说,这一首政治抒情诗。王安石是借用爱情诗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春风得意之情。

        1《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嗟乎!

        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千古名句: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创作背景: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在嘉佑三年(1058年)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就系统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熙宁四年(1071年),在王安石的主持下,朝廷颁布了改革科举制度法令,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实行太学三舍法制度。

        在王安石看来,士应是大则“足以用天下国家”,小则“足以为天下国家只用”,因此士的才干“居则为六官之卿,出则为六军之将”,而不是皓首穷经,从政时“则茫然不知其方者”。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名为读后感,实则借题发挥,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看法。

        1《孤桐》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千古名句: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创作背景: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是诗人表明立志改革决心的宣言书。以形象的孤桐自喻,却给人以坚定亲近之感,令人赞佩,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1《南乡子·自古帝王州》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

        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

        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

        上尽层城更上楼。

        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

        槛外长江空自流。

        千古名句: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

        1《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千古名句: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辞职退居江宁(今南京)。在春天到北山游玩,为这雨后落花飘飘点点的美景所陶醉而流连忘返,就写了这首诗。王安石的绝句,最喜欢将自然界景物拟人化,让万物都赋有生机活力,带有感情色彩,这首作于晚年写钟山的诗前两句也是如此。

        1《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伊吕两衰翁。

        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

        风虎云龙。

        兴王只在笑谈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千古名句: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1《千秋岁引·秋景》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

        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

        可惜风流总闲却!

        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

        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千古名句: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

        1《钟山即事》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千古名句: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王安石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钟山时有感而作。王安石在晚年罢相隐居之后,诗歌创作也发生了变化,政治题材减少了,写湖光山色的小诗多了,壮年时代的豪放雄奇的风格改变了,取而代之的是清空精绝、雅丽低回。这个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则更为成熟了,有一唱三叹之感。

        1《壬辰寒食》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千古名句: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创作背景: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为了养家孝亲,并非乐意官场,汲汲富贵。由于家中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几十口人赖其官禄,他根本就没有条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他早年的诗歌中,就表达了“收功无路去无田”的无奈,既然“人间未有归耕处”,他只得“窃食穷城”、任职地方,但这并非他的本愿,在《壬辰寒食》一诗中就表达了他的感慨。

        1《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

        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千古名句: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

        创作背景:关于《菩萨蛮》创作时间,宋黄庭坚《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小序记曰:“王荆公新筑草堂于半山,引八功德水作小港,其上垒石作桥,为集句云。”按黄庭坚与王安石同时而年辈稍晚,所记当有据,可信。由此可知该词作于词人晚年罢相后隐居江宁(今南京)钟山半山园时。

        20、《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千古名句: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

壬辰寒食原文_翻译及赏析

       此诗一方面是表达了作者在扫墓时对父亲的沉痛哀悼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推行新法时的艰难处境作了一番慨叹。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宋代〕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译文

       身居他乡的乡思像杨柳一样,被春风一吹就有千万条思绪。

       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节,自己的眼泪就更多了,流的泪就快要淹没冶城了。

       自己的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经显得苍老。

       不想知道官位的快乐啊,只求自己能够在青山绿水做一个打渔和砍柴的农民。

       作者用“雪”与“朱”两个颇具色彩的字极其生动而且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头发与容颜因操劳过度而出现的未老先衰的状况。当时王安石只有三十二岁,本该是黑发朱颜,但现在是“白发争出”“朱颜早凋”,显然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感慨:自己虽然身居官位,却丝毫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乐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至于才过而立之年就华发早生、苍颜毕现,世事实在是太艰难了。“雪”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整首诗把思乡之愁、哀悼之痛、早衰之叹、为官之苦有机地串联,并用“雪”与“朱”这两个字把王安石内心的感慨与苦楚更加深沉地表达了出来。

一个甲子多少年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宋代·王安石《壬辰寒食》 壬辰寒食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寒食节 , 感伤思乡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身居他乡的乡思像杨柳一样,被春风一吹就有千万条思绪。

        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节,自己的眼泪就更多了,流的泪就快要淹没冶城了。

        自己的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经显得苍老。

        不想知道官位的快乐啊,只求自己能够在青山绿水做一个打渔和砍柴的农民。

鉴赏

        王安石回江宁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澹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然而他也只能借诗抒怀,不能付诸于实际。

        此诗一方面是表达了作者在扫墓时对父亲的沉痛哀悼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推行新法时的艰难处境作了一番慨叹。

        作者用“雪”与“朱”两个颇具色彩的字极其生动而且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头发与容颜因操劳过度而出现的未老先衰的状况。当时王安石只有三十二岁,本该是黑发朱颜,但现在是“白发争出”“朱颜早凋”,显然是想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感慨:自己虽然身居官位,却丝毫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乐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至于才过而立之年就华发早生、苍颜毕现,世事实在是太艰难了。“雪”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整首诗把思乡之愁、哀悼之痛、早衰之叹、为官之苦有机地串联,并用“雪”与“朱”这两个字把王安石内心的感慨与苦楚更加深沉地表达了出来。

创作背景 王安石之父曾为江宁通判。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卒于官,葬于江宁牛首山(今江宁县南)。皇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祭扫父亲墓时写下此诗。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省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諡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諡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828篇诗文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代·韩翃《寒食》

        寒食

        唐代 :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诗三百首 , 寒食节 , 典故 , 讽刺 , 早教古诗100首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雕阴寒食足游人,金凤罗衣湿麝薰。 肠断入城芳草路,淡红香白一群群。 开元坡下日初斜,拜扫归来走钿车。 可惜数株红艳好,不知今夜落谁家。 马骄风疾玉鞭长,过去唯留一阵香。 闲客不须烧破眼,好花皆属富家郎。 雨丝烟柳欲清明,金屋人闲暖凤笙。 永日迢迢无一事,隔街闻筑气球声。——唐代·韦庄《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

        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

        唐代 : 韦庄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雕阴寒食足游人,金凤罗衣湿麝薰。

        肠断入城芳草路,淡红香白一群群。

        开元坡下日初斜,拜扫归来走钿车。

        可惜数株红艳好,不知今夜落谁家。

        马骄风疾玉鞭长,过去唯留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雕阴寒食足游人,金凤罗衣湿麝薰。

        肠断入城芳草路,淡红香白一群群。

        开元坡下日初斜,拜扫归来走钿车。

        可惜数株红艳好,不知今夜落谁家。

        马骄风疾玉鞭长,过去唯留一阵香。

        闲客不须烧破眼,好花皆属富家郎。

        雨丝烟柳欲清明,金屋人闲暖凤笙。

        永日迢迢无一事,隔街闻筑气球声。 ▲ 寒食节 , 踏青 , 写景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宋代·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寒食寄郑起侍郎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寒食节 , 写景思乡

       一个甲子多少年 是60年吧。

        一个甲子是多少年?为什么? 一甲子是60年。天干地支组合起来的一个轮回是60个。一个代表1年

        一甲子多少年 呢?天干始于甲,地支始于子,天干与地支循环相配,论阴阳五行,天干之甲属阳之木,地支之子属阳之水,是水生木相生,那么呢?一甲子=60年。 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1年称“甲子年”。每60年一个循环,上一个甲子是1984年,下一个甲子年是2044年。甲子年出生的人在命理学说中被定为“海中金”命。 一甲子用天干地支纪年的排列顺序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已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已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已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天干地支的含义,在《史记》、《汉书》中均有部分记载,大体含义是: 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著见。 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 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 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识。 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 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推荐阅读:什么叫六十甲子? 甲子日出生八字合婚 六十甲子与十二生肖

        一甲子是多少年? 干支的一个循环,这个循环就叫“一甲子”正好60年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回答:angel我可以灰常确定地告诉你,是60年~60年,年过花甲咯古代纪年法,用天干地支组合,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组合起来恰好共60个,甲子就是第一个组合,组合顺序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两两相配。每60个一循环。一甲子就是一个循环,60年古代人们用干支纪年法,周期循环“一甲子”正好60年,有对联说:花甲重逢再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再加一度春秋。都是141岁,古稀是70岁

        一纪是多少年,一甲子是多少年? 干 支 纪 年 法

        一.十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1.干和支的含义: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2.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按此排法,当天干10个符号排了六轮与地支12个符号排了五轮以后,可构成60干支。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即如民间所说“六十年转甲子”。

        二.查看不同时间段的万年历。如:1516―2060年的万年历,记着五百年的干支, 一查便知。

        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己 壬午 癸未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丑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根据“六十年甲子(干支表)”的公元年对应进行向上或朝下地反推。如:《辛亥革命》的辛亥年是1911年(48号干支),《戊戌变法》的戊戌年为35号干支,比辛亥年早13年,则“1911-13=1898”故《戊戌变法》是1898年。

        应用公元年进行计算。应用公元年的某一年,聊以60(指六十年甲子),余数小于60,再用余数减去3(干支纪年是从公元4年开始使用的),便知。

        如2002年:2002÷60,余数为22,再22-3,得数是19,查六十年甲子(干支表)19号干支,得知是壬午年。

        三.结合实际了解“十二地支”

        1.用十二种动物分别与十二地支相配成为“十二生肖年”。(见下图)如凡是含有“子”的干支年,就是“鼠年”,这一年里出生的人都是属“鼠”;凡是含有“丑”的干支年就是“牛年”,这一年进而出生的人都是属“牛”。以此类推。(如下表)

        十二生肖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

        2.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时辰。

        一日有二十四小时,而我国传统则以十二个时辰来表示,即一时辰是二小时。(如下表)

        二十四小时和十二时辰对照表

        子 丑 寅 卯 辰 己

        23-01:01-03:03-05 :05-07:07-09:09-11

        午 未 申 酉 戊 亥

        11-13:13-15:15-17:17-19:19-21:21-23

        四、由公元推干支

        为了便于运算和使检索更加直观,借用六十干支表并按顺序加以编号成表一如下:

        六十干支表

        甲子0 乙丑1 丙寅2 丁卯3 戊辰4 己巳5 庚午6 辛未7 壬申8 癸酉9

        甲戌10 乙亥11 丙子12 丁丑13 戊寅14 己卯15 庚辰16 辛巳17 壬午18 癸未......>>

        一个甲子是多少年 60

        一个纪年周期称为一个甲子,是多少年? 一个纪年周期称为一个甲子,是60年。由天干和地支排列组成,从天干和地支的开头:甲子 开始,排列到末尾 癸亥,一共组成60个,周而复始。

       好了,今天关于“壬辰变法”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壬辰变法”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